1234

新闻中心

岐王府里寻常见 春雨舒和画画人 ——清代宫廷绘画精品选

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

预展时间:6月1日至4日

预展地点: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时间:6月5日(星期日)18:00

拍卖地点:北京四季酒店A厅


LOT5027

王原祁 (1642-1715) 仿董巨山水

立轴 水墨绢本

出版:

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第73页,沪7-0347,文物出版社,1993年。

2.《朵云轩藏书画精品集》第2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3.劳继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肆》第1706、1707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著录:杨仁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三卷,第141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164×52 cm. 64 5/8×20 1/2 in. 约7.7平尺

RMB: 6,500,000-8,500,000

  此帧《仿董巨苑山水》以高远构图,是画家心目中的理想仙境。绘高山屹立之下,重峦叠嶂,流泉飞瀑,杂木丛生、洲渚房屋掩映的山光水色之景,于雄奇中内具空灵之貌。山石的顶端多留有空白,干笔皴擦,淡墨晕染,山顶重墨点苔。密集的簇点,且加入墨线来加强山的体势,线、点、皱的融合更为强烈。虚处笔迹似有似无,表现出岚光浮动的清幽意境。整幅作品具有淡而厚、实而清的书卷之气笔墨苍润老辣,于粗放中物象毕现,率意中气韵盎然。画作饱满的构图、雄浑的气势、深幽的意境以及山石的皴法都源于董巨,而生拙的用笔和多层皴染的画法则流露出作者“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自家面貌,得山峦于风骨奇峭中包孕秀爽清润之美。王原祁在提倡“仿古”的同时,还强调摆脱古法的羁绊,成自家风格,在“仿古中求脱古”。他曾说:“画道与文章相通,仿古中又须脱古,方见一家笔墨,画虽小苑,所以可观也。”此轴便是其“仿古脱古”的典型代表作。

LOT5030

袁 江(1662-1735) 桂林秋月

镜心 设色绢本

244×120 cm. 96 1/8×47 1/4 in. 约26.4平尺

RMB: 680,000-1,200,000

  清初,袁江将长期受到文人画家冷落的“北派”山水传统,结合怪奇的晚明山水,重续宋时“界画”的传统工匠主义,创绘细腻却强有力的山水楼阁,置于错乱时空的奇幻风格。袁江,字文涛,晚号岫泉,江苏江都(扬州)人。雍正年间供奉内廷。喜作绢本大幅,表现具有汉唐宫苑故事性的宏伟建筑。如天津博物馆藏《沉香亭》,描绘唐玄宗与杨玉环游赏宴乐景。此幅《秋月》,图中女子服饰皆有汉时样,应为描绘“汉宫秋月”,宫女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几丝伤意,岂止今夕,九月十三。此帧绢本立轴,款书“桂林秋月”,袁江晚年界画代表作品之一。近景坡顶复廊,墙上漏窗置瓶花、香炉,连接左侧被巨石及卷帘遮蔽的前廊。沿雕镂的白色大理石台基,至拱顶侧殿,一巨型野逸山水屏风,卷头案以佛手、瓶花、香炉、铜镜供奉。一组女子奏乐于殿外回廊,廊上多挂灯笼,即为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演练的场面。中景绘重檐楼阁,观漓江秋澜,眺訾洲烟雨,女子结伴谈笑,唱和依稀帝女萧。全幅不见一男子,左侧女子登危楼览兴,扶倚栏杆,极目韶光好景饶,身若随云觅月去,飘然思不穷,萧萧月下愁相离。远景独秀群山环榻峙,一排屋舍暮霭藏,秋月高悬云雾间。


LOT5022

徐 扬(18世纪) 摹乾隆帝御笔虎神鎗记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52年作

著录:《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十册,第35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说明:此图系徐扬背临乾隆原作《虎神枪记》及乾隆所画《秋礓射虎图》,故与徐扬常见作品面貌不同。乾隆原作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四册,第1327页,北京出版社。

105×54.5 cm. 41 3/8×21 1/2 in. 约5.2平尺

RMB: 2,000,000-3,000,000

  徐扬《摹乾隆帝御笔虎神鎗记图》,为其背摹皇帝之作。乾隆皇帝原作为《御笔虎神鎗记图》,《石渠宝笈》有记。乾隆皇帝《御笔虎神鎗记图》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是年皇帝领文武百官于木兰围场例行秋猕,于众人前在如此之远距离射杀猛虎,故而意气风发,得意非常。先做文以记之,并此地立碑(尚存,围场新拨乡月亮沟西山坡上),自题碑文《虎神枪》记,同时又用御笔写下了“乾隆十七年秋猕,上用虎神枪殪伏虎于此洞”十八字,刻于虎洞之上之石崖。而后又做《御笔虎神鎗记图》,记其事,“且追忆其山川为之图”。虽然乾隆皇帝斯图未现于世,然比较其所作山水,徐扬《摹乾隆帝御笔虎神鎗记图》应近似皇帝原作。徐扬此图规格尺寸亦仿制原作,纯以水墨为之,图亦应照摹“岳乐围场景”,写“虎洞”为重,其用笔简练平和,旷达悠远,皴法清雅厚重,自然练达,完全一脉乾隆皇帝山水法度。徐扬在跋中亦言“是岁(1752)嘉平月朔,入值乾清宫。上以是图是记呼扬近御座而熟视之。且蒙指点山川之风景,围场之武备,琅虎之情形。扬跪捧宸章,详闻天语,不啻目睹其事,身游其地。退食後敬摹一过,并录御制於上,而自跋其下。非特以千载遭逢之盛,为微臣志不忘;後之见是图者,亦可知我皇圣武神威,超千古而莫媲者也”。记载其背摹经过,“退食後敬摹一过,并录御制於上,而自跋其下。非特以千载遭逢之盛,为微臣志不忘;後之见是图者,亦可知我皇圣武神威,超千古而莫媲者也”,以彰显“十全老人”之文治武功,非常人所能及之万一也。


LOT5025

张若霭(1713-1746) 莲塘浴鸭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出版:《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一,京4-37,文物出版社。

著录:

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壹》第35页,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2.杨仁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第一卷,第1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3.《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第28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

说明:“安巢珍藏”为许引之旧藏。许引之(1875-1924)许祐身长子。字汲侯,一字安巢。国学生,报捐主事,签分刑部贵州司,调兵部职方司,改捐分省知府。光绪二十七年随使韩国,奏派驻仁川正领事官,回国保升道员指分直隶补用。宣统二年邮传部奏调充本部咨议兼丞参上行走,奏派京奉铁路总办。民国二年充浙江中国银行行长。四年充直隶烟酒公卖局局长,直隶官产处处长兼省公署秘书,七年调山东烟酒公卖局局长,八年调浙江烟酒公卖局局长。

130×67 cm. 51 1/8×26 3/8 in. 约7.8平尺

RMB: 5,000,000-8,000,000

  张若霭祖父张英,父亲张廷玉,皆为康熙、雍正、乾隆朝大学士。其为张廷玉长子,其弟为张若澄,可谓是一门重臣。张若霭是皇帝亲授内阁大学士,雍正十一年(1723),皇帝在殿试审阅试卷时,看到原判为第五名,属于二甲的文章胸怀气势很大,就将其提到一甲第三名,待考卷拆封,才知为张廷玉之子考卷。张廷玉三次恳辞,恐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愿将一甲之荣让于天下寒士。出身名门的张若霭靠的并不仅仅是祖辈的荫庇,皇帝青睐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宰相张廷玉之子。身为近臣的张若霭才华横溢,曾参与《石渠宝笈》的编纂,后为乾隆皇帝的随身侍臣。然天妒英才,乾隆十一年(1746)随帝西巡,因病回京,不久卒,年三十四。张若霭善书,工画山水、花草莲竹、禽鸟飞虫,深得陈淳、王糓祥、周之冕笔意。是图《莲塘浴鸭》,写荷塘一角,莲花盛开,微风浮动,双鸭戏水。写叶以赭墨渲染,虽沉秾而有清艳之快感;茎杆一笔而下,显示超脱尘俗之风韵;莲瓣重重,花蕊纷纷,又有好事连连之喻也。荷下双鸭顾盼生姿,眸中似有无尽欢喜怅然之思。乾隆皇帝御题七言诗一首,赞此图虽画双鸭,却如老杜所言“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鸭、鸳鸯、鸥等等皆为水鸟双凫,以双禽相嬉之状,言说世间之美好,图画之教化也。此作绘于乾隆丙寅(1746),即张若霭卒年,或为张若霭生前绝笔也。是图原为清宫旧藏,曾收藏在北京市文物局,後落实政策退还藏品。


LOT5031

王 云(1652-1735後) 楼阁松风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716年作

著录:

1.《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六,第398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第2290页,劳继雄著,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9×96 cm. 82 1/4×37 3/4 in. 约18.1平尺

RMB: 700,000-1,200,000

  据《江都县志》记载:“王清痴,名云者,工画。尝以荐入都,供奉内庭者十七年。”通过长时间的供奉内廷可看出王云深受康熙帝的重用和喜爱。康熙朝是宫廷绘画名家辈出的时代,有:焦秉贞、冷枚、徐玫、李觯等人,王云即在当朝脱颖而出,以技艺超群,驰名于江淮。王云的山水受“吴门画派”浸淫尤深,得沈周笔意,间学宋人山水,人物楼阁受仇英影响。此幅王云绘《楼阁松风图轴》为王云69岁所绘,构图精微,设色妍丽,自然传神,所绘山水颇得仙气,群峰奇崖交错,险峻峭拔,琼阁内有高士远眺,或观云,或读书。画面下有高士坐船观江,童子泛舟,画中楼阁、舟船、人物描绘极其精妙,山石部分,以墨笔勾轮廓,根部及相临处稍加皴染青绿,颇有仇英之风,人物、树木勾勒又具吴门文氏之风,水域和天空浑然一体,水天一色的表现给人以大自然的沉静之美。此作精进的笔法和构图的出现是与之王云在内廷供奉得以有机会观摹历代名家绘画是牢不可分的,且通过传世作品看王云晚年(60岁后),还常绘工致的山水界画,非常人所能及,即使是在整个清代山水界画中,王云亦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LOT5026

王翬(1632-1717) 《韵接荆关》卷

手卷 设色绢本

1665年作

说明:金士松(?-),清江苏吴江人,寄籍宛平,字亭立,号听涛。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及第,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吏部侍郎,顺天学政,嘉庆间官至兵部尚书。谥号为文简。纪昀为其撰墓志铭。著有《乔羽书巢诗集》等。

35×322 cm. 13 3/4×126 3/4 in. 约10.1平尺

RMB: 1,600,000-2,600,000

  此《韵接荆关》手卷,是王翬早年的仿古巨迹。展阅全卷,既可以流连于王石谷纯熟的笔墨技巧,其勾皴点染,“不觉亹亹布置如许”成竹在胸之自信,又似慢慢体会画变从人烟稀少到闹市纷纷,最后到溪山晚渔场景的转换。似人生之起伏波澜,极富有人生哲学。

此卷经耿信公父子递藏,后入清宫内府。印章“臣金士松敬藏”可知此卷在乾隆年间赐给了金士松。金士松为乾隆宠臣,曾赏赐给金士松非常多的古玩字画。钤有“赐本”、“石渠宝笈”二印的画,目前所知,就有多件未被列入石渠。因《石渠宝笈》成书时间从乾隆十年一直延续到嘉庆,在成书之前就已经赏赐出宫,未能列入石渠的记载。在金士松旧藏的书画中,有多件都有“赐本”和“臣金士松敬藏”二印。金士松旧藏书画绝大部分由海上画家吴侍秋所继承,并由吴氏后人宝藏至今。



版权所有:广东凤凰拍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汕头盛大
电话:0754-88366149 传真:0754-88461807
邮箱:gdfhpm@qq.com QQ:2805521648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榕江路5号设计大厦东梯2楼
粤ICP备18082151号-1 粤公网安备:44050702000845